4About Life
2023.09-
2024.06
长念——抚慰丧亲者的交互设计研究

当一个人去世时,
仿佛他在这世间的所有一切都烟消云散,
但总有惦记着他的人,
希望能够在某一处找到他存在的痕迹。

本项目利用数字技术与虚拟空间重塑生者与死者之间的关系和“交流”方式。 在数字世界中为逝者构建一个纪念空间,同时也为丧亲群体提供一个与之精神“交往” 的场所。 该空间保存逝者生命历程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个人物件以及社会关系,以供丧亲者了解逝者、追忆逝者、长念逝者,帮助他们转化负向情绪,接受及适应逝者的离世。通过这种互动,逝者的生命仿佛在虚拟空间中获得“长存”。纪念空间可以是丧亲者为逝去之人所创,也可以由生者提前设定和布置。以此重构"生命永存“与“生死长念”的意义。



0
主界面(理想栖居) Homepage

主界面即用户通过AI描述生成逝者的纪念空间后的第一个界面,由用户所定义的空间背景、 逝者的基本信息、功能区块对应的图标入口构成。下图分别是以“林间”“海边”“火 星”为基础关键词生成的场景以及界面 UI,畅想逝者在这样的环境下继续生活。点击界面中的房屋可进入内部生活空间。


1
物件 Objects

逝者的物件是他生命存在的依据,所处时代的印记,所爱所好的对象,情感世界 的载体。用户在此储存和逝者相关的物件,并利用储存的物件对空间中陈设进行布置和生成的理想栖居实现联动。



2
时间 Time
 
时间记录了逝者生命的旅程,人们可以在此回忆他的过去,与他分享现在,共同 走向未来。用户可以将与逝者的回忆放置在时间轴中,也可以将后来发生的、想与逝 者分享的事也放入这一时间轴,让逝者的亲友们共同去编制一本电子版的“编年史”。 值得注意的是,其时间线索并不会随着逝者的离世而停止。



3
空间 Space

空间记录了逝者居住地的变更轨迹,例如从哪里出生、去哪里读书、搬迁至哪里等。我们也可以为逝者找到下一个理想的栖居地,续写他栖居的地址。视频中模拟了 一位 1928 年出生于杭州赤山埠,后搬迁至运河沿岸,又因拆篇搬去与儿子同住,继而搬回回迁地,去世后希望居住于黄龙洞的人士,在界面中点击地点出现居住地信息以及相关解释或亲友回忆。


4
社会关系 Social relationships

社会关系即逝者的“朋友圈”,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连接点,逝者和他人的关系是一条独特的线,连接着亲情、友情、邻里等。信息以网状形式可视化呈现,可读性更高,用户可以随意滑动查看整个关系网络。


APP 用户流

        


部分设计研究过程
我利用在法国学习的机会,通过跨文化研究,以 COVID-19 新冠肺炎为背景,通过设计为各国丧亲者提供一个疗愈方案。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深入了解丧亲之后中西方不同的哀悼文化,奠定研究的理论基础并构思出合理的用户研究方式与调查内容。通过问卷调查法发现丧亲者的经历和处理悲伤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利用观察法、访谈法对用户心理、行为进行分析,得出用户需求,明确设计目标在于实现丧亲者的负向情绪转化。 随后对情感化设计进行理论研究,总结出针对抚慰丧亲之痛的交互设计要素。 然后以情感化三层次为理论框架,整合归纳出抚慰丧亲者的交互设计框架,最后通过设计实践验证方法的有效性,不断迭代。






论文 《抚慰丧亲者哀伤的交互设计研究》 




4